摘要: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整合应用于神经症的可能性。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两种理论的独到之处和共通之处,创造性的提出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整合的理论基础,对其整合应用的互补优势做了论述;并将两者整合后应用于临床的观察做了描述。结果:内观疗法首先启动了患者的情感,正性情感启动下的森田式行为主动性提高;两者整合其情感--行为互补优势明显。结论: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整合应用,更能促进患者的人格成长和完善,从实践上证明了两者整合应用于神经症的可行性。
关键词: 森田疗法;内观疗法;整合应用;临床观察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被认为是东方式心理治疗体系[1、2],它们均于日本的同一时代创立,森田疗法灵魂取源佛教中的禅宗,而内观疗法则为净土真宗,但两者并无宗教色彩。这两种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对人类的自然主义观察以及对这些观察结果深刻的内省。
来源于佛教文化的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虽然它们的操作形式不同,但都有比如“事实为真”(森田语)、“打碎我执,恢复纯朴”(内观语,破除自我中心、恢复纯真的心之意)等思想内核。内观以情感启动为切入点[3],森田则以认知和行为作为治疗线索[4、5]。内观“动之以情”,打破自我中心,由感恩和内疚情感而自发涌现出感恩回报式的建设性行动,森田"晓之以理",以切实的行动投入到建设性生活方式上来为己任。
两个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理论之间并无冲突的治疗体系衔接在一起,也许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况且现代社会“生的欲望”淡化的非典型神经质案例也越来越多,森田疗法并不能解释和拯救所有苦恼,整合能够优势互补,也算是一个“建设性的行为”吧。
一、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共通之处和互补优势
1.两者的操作形式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内观疗法和森田疗法都是体验式的治疗形式,但体验的指向恰恰相反[6]。内观即“观内”, 是通过回忆与他人的关系而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和感悟;而森田强调将精神能量指向身外,通过建设性的行动获得体验和领悟。两者岂不是存在矛盾和冲突吗? 其实非但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相互补充的。
内观疗法同样是“不问疗法”,同样不以症状做分析和讨论对象,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回忆和思考一路走来的人生之路,而非对症状的关注。从这点来看,这种积极对过去思考的行为,同样是一种森田式的建设性行动。内观过程,是专注注意力的过程,是为所当为的过程,是建设性行动的过程。
2.两者互补的优势
森田疗法不注重探讨过去和内心情感,而内观疗法则弥补了这个缺憾,却又不违背森田疗法的原则。虽然建设性的行动可以改善人的情感,但情感作为行动的源动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有责任的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高尚情感,如果单讲你应该去做该做之事,不如先通过内观启动原本就有的善良而纯真的情感,在此情感自然驱动下的行为更有动力、更有效,森田的为所当为则会自然启动。
当然,内观疗法本身只重视内心的体验,并没有对患者提出和明确如何对待症状和如何建设性生活的课题。所以内观后的患者,如果再经过森田疗法的指导,其行为更有目的性和确定性。
对于“生的欲望”淡化的神经症案例,内观疗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事实上,随着内观的深化,患者会逐渐滋生出清新、解放和安静的感觉,进而内心充满充实感和活力,增强了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对自我及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被激发,从而发挥精神上自律和充满活力的生命的能量[7]。内观后,“生的欲望”被重新激发或者加强。
3.两者的“事实为真”
森田疗法的“事实为真”,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心身变化的事实,认识到对这些客观现实只有去接纳尊重的事实;内观疗法体验到的“事实为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事实,比如被爱的事实,给人添麻烦的事实,对他人的误解、无意或有意伤害,自我中心的事实,自己是一个具有良知之心和罪恶之心的复合体的事实。这些事实由于“我执”而被忽视了,却常常把责任归罪于环境、社会、他人。
在进行内观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真我,发现事实上的我。此时,我们会产生大量的情感体验,无条件被爱的幸福感、价值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事实产生的愧疚感、罪感。这些事实和产生这样的真实情感无疑是对我们内在重要客体的积极而有意义的重建过程,是对旧的自我扬弃和重新构建的过程。
4,两者的“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当何为?森田疗法告诉我们应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其实有不少患者不自觉就陷入努力做事是为了消除症状的误区上来,这虽然是正常的真实的意愿,但患者要走的路会长些。这其实还是自我中心意识作怪。内观疗法使我们在“寻爱之旅”的道路上深切体验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就会在爱的力量驱使下产生新生活的动力,去过一种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且以情感为重,责任为重、为他人着想和做事的生活,当为之事就会很自然的呈现在患者眼前,此时再加上森田疗法的指导,就会投入到建设性的生活中来了。
5,两者治疗的目标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其目的都是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不是消除症状。所以,在日本或美国的一些森田疗法机构中,在判断患者疗效时。常采用"毕业"而不采用"治愈"这样的标准。内观疗法创立者吉本伊信也认为“治病只是内观伴随的现象而已”。
二、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整合的尝试
目前为止,我们淄博五院内观研修中心已经尝试将54例具有森田神经质特点和18例非典型森田神经质(生的欲望淡化)的患者进行了内观疗法合并森田疗法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体应用原则是:先进行集中7天内观体验,继而进行森田疗法的体验。
我们发现,内观过程中和内观后的来访者首先出现情感发生变化,体会到无条件被爱的事实(幸福感、感恩的情感),并产生“非病理性罪感”。情感的启动打破了心理治疗的抵抗。自我中心主义认知模式发生改变,有了爱他人的意向,连带感建立,人际关系好转,具有了回报的强烈动机。
随着患者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我们会很容易观察到他们行为的自觉变化:在病区内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增多,与工作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交往模式出现改善,变的谦虚,更关心体谅别人了,主动打电话给亲友,主动去做打扫卫生工作,各种集体活动变的积极……可见他们的“兴趣"已不再是症状或者说是"我"了,其 “生的本能”不自觉投向具有建设性的生命活动中去
集中内观后,患者随即进入森田疗法,一般从第二期开始做起。医生和其讨论森田理论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我们医护人员普遍感觉,经过前期的集中内观治疗后,患者能更好的投入到森田实践中去,比过去单纯应用森田疗法更加顺利,并且最终的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生的欲望淡化”的患者两者合并治疗,比单纯应用森田疗法更加有效。
我们提出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整合概念,原因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且互补优势明显。而在操作程序上,我们其实应用的是“合并”治疗。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整合或者合并,我们正继续在临床的尝试和应用中总结经验,找出两者衔接和整合的更好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黄辛隐,徐爱兵.内观疗法与禅宗思想的关联 [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7(03):83-84.
[2]吴桂英.佛教、道家思想在森田疗法中的应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6(04):454-456.
[3] 川原隆造. 内观疗法的研讨 [J]. 日本森田疗法学会杂志.2000, 11: 380.
[4] 叶建国,陈军,史琼,等.森田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分析[ J ]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28):60-61.
[5] 陈保佳刘志宏.论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在神经症治疗中的优势互补[ 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 27) :52-53.
[6]陶金花,王红欣.内观疗法与森田疗法的比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54+69.
[7]巽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上海精神医学. 2005(17):369-370.
应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质症的预后状态探讨
郑小金1 冼献波2
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2中国森田家园论坛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本文在简单介绍森田疗法的基础上,阐述了森田疗法的主要适应症:神经质症的本质是“被束缚”状态,患者存在明显的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并指出治疗神经质症的着眼点是对患者的疑病素质进行陶冶和锻炼,修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和做法,阻断其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打破其“被束缚”状态从而痊愈。应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质症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共感期~被动顺应自然期~能动顺应自然期,并且疗愈过程呈螺旋式不断向前进的形式。森田理论的治愈观并非是指症状的消失,而是指患者摆脱了“被束缚”状态。运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质症的预后疗效可以用痊愈、好转或无效来大致判定,其预后状态分别为:①完全痊愈:无论是主观感受上还是客观上症状都完全消失了,患者的心身状态无异样感,社会适应良好。②好转:患者已经基本摆脱“被束缚”状态,但在主观上还感受到有症状的残留,在客观上的不适应多少还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与症状共存。③基本无效:患者还处于明显的“被束缚”状态,受症状控制,在行动上继续采取逃避的做法,社会功能受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精神疗法相比,森田疗法在治疗神经症方面的疗效是显著高的。